维多利亚港两岸的天际线不断蜕变,这其中不变的风景,是120年来穿梭于香港岛与九龙之间的天星小轮。渡轮既是城市居民平价便利的日常交通工具,更是各地游客悠闲赏景、拍照晒图的必游景点。
维多利亚港渡轮服务在1880年代由巴斯人企业家米泰华拉创立,当时他以一艘名为“晓星”的蒸汽船接载乘客。到了1898年,商人吉席·保罗·遮打爵士购入了该公司的四艘小轮,正式成立天星小轮公司。现在船队拥有九艘渡轮,以深绿色配象牙色的船身为标志,每天往返中环和湾仔至尖沙咀。现在的船只型号在1950年代启航,设计方面跟米泰华拉的“晓星”差别不大。深绿色配象牙色的船身与蔚蓝大海,交织出迷人的经典维港景色。如今,天星小轮除了搭载居民和游客,也是市内创意人才的灵感泉源。
维多利亚港渡轮服务在1880年代由巴斯人企业家米泰华拉创立,当时他以一艘名为“晓星”的蒸汽船接载乘客。到了1898年,商人吉席·保罗·遮打爵士购入了该公司的四艘小轮,正式成立天星小轮公司。现在船队拥有九艘渡轮,以深绿色配象牙色的船身为标志,每天往返中环和湾仔至尖沙咀。现在的船只型号在1950年代启航,设计方面跟米泰华拉的“晓星”差别不大。深绿色配象牙色的船身与蔚蓝大海,交织出迷人的经典维港景色。如今,天星小轮除了搭载居民和游客,也是市内创意人才的灵感泉源。
“天星小轮既有特色又独一无二。”住好啲(G.O.D.)共同创始人杨志超说。他的时尚生活店,向香港的视觉文化元素致敬。而他相信,一个经典设计得以留存,就更加巩固了它的独特性。“香港竟然有多年不变的东西,真的很罕见。”
Max Dautresme是香港设计工作室Substance的创意总监,他重新设计湾仔芬名酒店的时候,更加深了对天星小轮的热爱,并且以它为设计灵感。“我们意识到,这个经典设计体现了我们希望为酒店塑造的优点 ,就是拥有文化特质、社会特质和卓越效率。”对Dautresme来说,天星小轮启发了他对酒店的美学和概念,也把船舱的元素融入到酒店的神髓与装潢风格。
两位设计师皆认为,渡轮上的座椅非常特别,杨志超尤其喜欢上层的座位,每个都缀以夺目的星形标誌。Dautresme则说:“椅背可以向前或向后推,真是一个很聪明的设计概念。”他非常欣赏椅子设计的简单原理 ── 左右对称的渡轮时而向前或向后航行,乘客可以根据航程调整座椅的方向。“船上所有东西都以实用为先,但是座位的功能更具代表性。”他补充。就连船体的制造材料也散发永恆的魅力。黄铜、柚木、蜡面和帆布虽然受尽风吹雨打和海水的洗礼,但经历氧化和褪色后依然保持优雅,让历史悠久的天星小轮更添韵味,成为香港的经典标志。
除了渡轮本身,杨志超觉得船员也会让旅程特别难忘。“服务多年的水手都很亲切,制服也好看。”他说。“搭乘天星小轮的时候,我通常会坐在下层,因为我喜欢柴油的气味,也享受亲近大海的感觉。”他说。“搭乘天星小轮的时候,我通常会坐在下层,因为我喜欢柴油的气味,也享受亲近大海的感觉。”
大部分香港人也像他一样,喜欢坐在下层,把上层留给希望观赏维多利亚港风景的旅客。上班族Francessca Cheung就是其中之一,她坐渡轮上班多年,每天早上在船上看天际线,感觉比坐港铁好。“坐船又便宜又方便快捷。”她说。“我住在离岛,在尖沙咀工作,所以坐天星小轮最方便不过。而且我每天早晚都看到城市的风光,令我感觉到和家园的连系更加紧密。”
天星小轮启航时原本是搭载民众往返维港两岸的交通工具,后来渐渐成为游客必到的旅游景点。Dautresme也经常带第一次来香港旅行的朋友坐天星小轮,“从船上眺望出去,维多利亚港风光无可比拟。我们会专程欣赏晚上8:00举行的幻彩咏香江,上了船就前往船尾右舷,灯光秀开始时,壮观的天际线一览无遗,让人看得如痴如醉。”他补充。 “世上鲜有海港像维多利亚港般,四周如此人烟稠密、热闹繁荣,而天星小轮就让你尽情投入其中。”只要区区几块钱,就可以一游美丽维港,欣赏独特的城市海景,下次来香港时,你也用这个方式体验这个都会白天和夜晚不同的风光吧。
本文所述资料会不时更新,恕不另行预告。如有任何疑问,请向有关方面查询。
香港旅游发展局对本文所述资料,包括商店、餐馆、货品及服务等概不负责,并对此等资料,不作任何保证或陈述,包括其商业适用性、准确性、足够性及可靠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