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和秤号拥有超过90年历史,是香港最后一家传统秤铺。原老板黄师傅13岁起便开始制秤,现在的老板娘何太太在黄师傅过世后继承了父业。 80岁高龄的她虽早已步入耄耋之年,却不愿退休,坚守着父亲的遗志。老式秤起源于公元前200年左右,当时的中医、金匠、厨师会用它称量材料。而利和秤号除了售卖各种牛骨、木头和钢制成的手工秤、砝码及算盘外,何太太还会为光顾了几十年的老常客修理旧秤,并给新买家提供说明书。
在上海街有座砧板堆成的小山,这里就是经历65年风雨的万记砧板。 店家专售餐厅、肉铺和烧味店所需的特厚砧板。这家老字号现在由第二代传人欧氏夫妇及其子欧家亮主理。为了跟上市场需求,万记还兼卖其他厨房用品。
另一家屹立上海街多年的老字号陈枝记,则专卖各式高品质的菜刀和厨具。店内的员工都是业内专家,齐心协力几十年,一起将陈枝记打造成香港家喻户晓的品牌。店家出品的刀具和炒锅在香港餐厅中随处可见,香格里拉大酒店、迪士尼乐园及世界各地的中餐厅都是陈枝记的客户。
竹蒸笼可谓广东菜中最常见的用具之一。一走进明生钢竹蒸笼厂,就能看到各式各样的蒸笼。年过九旬的创始人吕明师傅,从32岁至今一直坚持亲手制作,并发明了蜚声国际、优质耐用的钢竹混合蒸笼。位于上海街的门店现在由儿子吕乐观打理,而吕师傅则每天到位于屯门的工厂,孜孜不倦地制作一个又一个的蒸笼,把毕生精力都投入到发明和改良这门传统工艺上。
在西九龙逛纪念品,砧板太重,刀具又不便携带,买些什么送人好呢?不如去看看寓意吉祥的玉石吧!香港的玉器市场诞生于1984年,汇集数百家珠宝商,售卖各种玉石首饰、装饰品和雕塑,深受本地人和游客欢迎。
除了精美的首饰,玉器市场中还有专门提供填写纳税申报单及其他文书工作的小摊。玉石行业最初兴起时,大多数在这里做生意的人不懂时为官方语言的英语,这些小摊就应运而生,专门提供相关的文书服务。随着写信牌照的停发,这些提供文书服务的小摊越来越少,仅存的几间都已搬到玉器市场里不起眼的角落。
逛完玉器市场,转弯来到弥敦道,别错过创立于上世纪20年代的冠南华。小店名声在外,专卖传统婚服。精美的婚服采用古时皇家婚礼的龙凤图案,搭配上等耐用的金银线,一件手缝婚服需要数周甚至一年才能完成。
许多本地名人都请冠南华的裁缝制作婚服,其中就包括汪明荃和罗家英。
喜欢精美的衣服配饰,还有一家1950年代营业至今的老店不可错过 —— 祥盛檀香扇庄。小店售卖的精美檀香扇曾是不少上流社会女性身份的象征,兼具实用和装饰功能。扇庄的前身是第一代店主祥盛开的一家小杂货铺,专门接待停靠在油麻地避风塘的渔民,为他们提供用于祭祀天后的食物和香烛等物资。
对传统手艺感兴趣的话,还可以去标记麻雀。小店是香港剩下为数不多的传统手雕麻将店。老板景叔从父亲那里继承家业,从业至今已逾半世纪,他守着这家佐敦道上的楼梯小铺,每天心无旁骛地在光滑洁白的牌面上,刻画传承千年的文字与色彩。除了传统麻将牌外,景叔还会根据需求客制卡通人物、名字等牌面。此外,他还开班传授手雕麻将的工艺,并为艺展创作展品。
先达商店创立于1958年,专卖传统绣花鞋,这种在家穿的绸缎拖鞋曾相当受上流社会和中产阶层女性的欢迎。王嘉琳是先达的第三代继承人,从小就对这门手艺有着浓厚的兴趣,并将现代元素应用于传统工艺,设计出一系列拖鞋、平底鞋、高跟鞋以及各式包包和配饰等。
先达绣花鞋店的隔壁是上海宝星时装祺袍,殷师傅在这里缝制旗袍和中式棉袄已经65年有余。店内没有成衣可以直接购买,所有产品都需要量身定制。梅艳芳、张曼玉、杨紫琼等国际巨星都曾是殷师傅的客户,某些王家卫电影中的旗袍,也是殷师傅的作品。除了日常工作,殷师傅还为学时装设计的学生开设课堂,让这门代表传统美学的工艺得以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