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想感受老派香港风情,除了逛旧区、尝怀旧小吃,一定不能错过热闹的传统节庆活动。在中秋节期间上演的大坑舞火龙便是其中之一。一条点满过万支长寿线香的巨型火龙,在300多名健儿的奋力挥舞下,灵活穿过大坑的大街小巷。远远望去,星火四溅,璀璨夺目,喜气奔腾,好不壮观。大坑火龙已有百年悠久历史,受欢迎程度却丝毫未退,足见其影响之大,意义之大。位于书馆街、基于古迹建成的大坑火龙文化馆亦已开幕,游客不妨亲身感受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人称“辉哥”的陈德辉是大坑舞火龙的已故前总指挥。他在1960年代开始参与舞火龙,对火龙的制作、舞龙阵式及拜祭仪式了如指掌,被公认为如今香港为数不多的舞龙权威,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承传人。
舞火龙习俗始于19世纪末,当时大坑村爆发瘟疫,于是村民们扎起一条插满香枝的草龙,在晚上绕村舞龙,以求消灾。“一路下来,大坑一直很顺、很平安。前人开始的习俗,不能没有继承人。如果我们不继续,就会失传。”辉哥曾在访问中解释道。
陈家俊舞火龙已有十来个年头了,因家人居住在大坑,他从8岁起就开始参与这项活动,之后更加入舞龙队,目前为活动担任摄影师。虽然他已搬离大坑,但仍被这项活动的号召力所打动 —— “大坑是一个充满特色的老社区,这在香港越来越少有了。”不少人也因此搬进这个社区,更为一年一度的舞龙活动出力。“时间久了,我认识了一群很好的人。大家在做同样的事,并且目标一致。一个人未必会成功,但一群人聚在一起,通常就能把事情办好。”陈家俊说。
香港作家及历史研究者陈天权
香港作家及历史研究者陈天权认为社会关注也对文化传承起了重大的作用。大坑舞火龙于2011年获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他获此殊荣的香港传统习俗还包括长洲太平清醮、天后诞、大澳端午龙舟游涌及盂兰胜会。在2019年,大坑舞火龙更成为“国家级非遗保护实践案例”。陈天权说,在国家层面受到认可,有助推广此项活动,鼓励更多人参与盛事。
无论社区面貌如何改变,舞火龙仍然深受欢迎,大坑人的邻里情怀的确功不可没。“先要有居民,才会有社区。”陈家俊如此总结道。“大多数人都很爱自己的家。如果你在家里发现一个有着上百年历史、极富特色的东西,你肯定也会想要好好保护它。”